进入4月,疫情依旧很糟心。同时,各大流媒体平台也开始发功,播出了不少新剧。

其中,关于亚洲本土的题材似乎成了一个大热门。

前有Apple TV+斥巨资的韩国历史正剧《柏青哥》。这边,反观HBO,则把宝押到了日本,和霓虹本土的WOWOW台联合制作了一部极道题材新剧——东京罪恶》

不得不说,这部新剧的“卖相”实在是太好了,或者应该说,实在是太高级了!

作为美日合拍剧,日本这边拿出了演员的顶配:渡边谦、菊地凛子、伊藤英明、山下智久,随便一个都是口碑保证。

而故事的男主角则是美国小鲜肉安塞尔·艾尔高特。

为了出演本剧,安塞尔也是苦练日语,消化了近百分之八十的日语台词,虽然有明显的口音,但也是完成得相当不错了。

美国小鲜肉和日本演技大佬的搭配已经很带感了,但这还不是《东京罪恶》的“招牌”。

相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追一下这部新剧,无非都是冲着一个名字——迈克尔·曼

从处女作《大盗独行》再到《最后的莫希干人》《借刀杀人》,还有不得不提的神作《盗火线》。

迈克尔·曼绝对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但早已足够成为犯罪类型片的大师。

距离他上一次正儿八经地导戏已经不知道是哪一年了,而久违的老树开花,居然是在HBO的小荧幕上,拍的还是日本的黑帮题材。

这样的顶配阵容,不追一下是不可能的。

目前的口碑也很不错,烂番茄媒体新鲜度84%,IMDb评分8.3分,首播三集后的豆瓣评分也稳定在8.2分。

虽说是黑帮题材,但《东京罪恶》的切入点非常特别,不是我们常见的警察、小混混、卧底或大佬,而是一个新闻记者。

甚至这个记者还是一个美国人。

整个故事就改编自这位美国记者的同名纪实文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读完大学的杰克·阿德尔斯坦,通过三个阶段的超严苛考试,进入了日本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担任记者,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他也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被允许进入东京警视厅进行犯罪报道的美国记者。

1999年,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千禧年迈进,那也是日本黑帮全面衰落前的最后一个巅峰。

山口组向外肆意敛财,内部则分裂动荡,其他帮派也蠢蠢欲动,制造着各种事端。

彼时在日本,一个罪案记者要想写点“真话”,就不得不在黑白两道穿梭。

十二载的时间也让杰克看到了东京的另一面,辞职之后,他就把与警视厅打交道,深入接触日本黑帮的经历撰写成书。

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可谓是“百无禁忌”。书中全部使用了真人、真事、真名,充斥着各种大胆辛辣的内容。

于是,在一个外国人的视野里,日本黑帮的独特氛围被彻底地凸显了出来。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迈克尔·曼的执导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相比于犯罪类型片的三板斧,迈克尔·曼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也钟情于街头、枪支和午夜,但其中总有一味浪漫主义的腔调。

《盗火线》1995

他的雄性荷尔蒙是冰蓝色的。相比于喷薄而出,它更肃杀,也更优雅。

爵士乐就着上膛声,多的是西装革履的男人在枪火中沉默、对视,稠夜里的独行侠默契赴死,背景则纵延着沉郁幽森的都市丛林。

《借刀杀人》2004

再反观日本黑帮,所谓的极道文化也并非纯粹的反派。

其中有江湖气,未言生先言死的煞气,还有密密麻麻的秩序、仪式和历史,它们共同构成一股格调。

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了契合之处。

那么,迈克尔·曼+极道,到底会是什么样呢?

在第一集的一开始,没有片头,没有演职人员表,不废话,直接开场。

渡边谦和安塞尔的双人档,在略微仰视的镜头中缓步并行,潜入某个黑色地下组织。

一股浓郁的曼式风味直冲脑门,还是他钟情的双雄配置,再等到二人落座后,大特写的来回切换,一流的场面调度已经让质感飙升。

紧接着,画面转场到街头,东京的鳞次栉比也更适合构建出人与街道的空间感。

剧中用大量的手持跟拍,看着男主角杰克在东京的各种建筑和街道中穿梭。

而他和渡边谦饰演的片桐警官的第一次正式相遇,则是用大远景在街头互相捕捉,他们用眼神框定了彼此,像瞄准镜一样在街道中逡巡。

当然,还有“彩色”的黑——室内光源暗淡的黑,室外东京霓虹点缀下的黑,夕阳将落未落垂坠的黑,各种层次的夜色也是迈克尔·曼作品中最常出现的。

只不过,这一次背景音换成了东洋鼓点,一丝科技感的电子乐,再和古典的日本黑帮搅和在一起,让整部剧先是在视听上就拉大了格局。

如果光论这一点,《东京罪恶》的确看起来很爽,毕竟,迈克尔·曼的把控力,以及情绪的渲染能力都没话说。

也就是凭着这样的质感,才能让观众忍受了《东京罪恶》在剧情上的磨叽。

光是第一集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铺垫男主角杰克的个人经历,到了第三集,他居然才刚刚摸到核心事件的门径。

一个是市民天桥遇刺案,另一个是歌舞伎保安自焚案,这两起案件的侦破都进行得异常缓慢。

但无论怎么看,剧中给出的线索也并不复杂。

相比于情节,迈克尔·曼似乎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塑造他设想中的氛围和人物。

在前三集里,你基本看不到什么劲爆的枪战、火拼场面,取而代之的交锋都是“气势”的对决。

无论是黑帮堂会,还是和警察交涉,都是气场先行,仪式感带来的威慑比真正的武力比拼更重要。

与之相对的人物,则是力求先铺垫好一个群像。

除了男主角杰克“美国人在东京”的异邦叙事外,其他角色也充满了一些你既可以说是老套,也可以说是经典的背景设置。

比如野兽一般的黑帮砥柱佐藤,配上流离东京、神秘又美丽的外国陪酒女郎萨曼莎。

他们都是都市的浮萍。

佐藤看中了猎物,但不会贸然行动,而是蛰伏在酒吧的卡座里,听着萨曼莎用温柔的嗓音唱着枪花的《sweet child on mine》。

而渡边谦饰演的片桐警官就更是一个典型的孤侠。

他永远紧皱眉头,脸上投下密密的阴影,穿梭于黑白两道,一出现就能摆平干戈。

这些人物都不乏浪漫主义的质感。

也正是在片桐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窥到日本黑帮的殊异性。

他们从江户幕府发展至今,也是唯一被国家承认合法化的黑帮组织。

进而发展出一套极道文化。

一面无恶不作,一面谨守着武士阶层般严明的等级关系。一边为世人所不齿,一边疯狂繁衍着自身的暴力美学。

除了剧中频频出现的浮世绘纹身,还有我们熟悉的飞机头、古惑仔、机车党。

在黑帮的全盛期,他们猖狂地盘踞了政、商、艺界,深深扎根在城市的暗面。

就如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所说的:“在日本,不认识自己老家黑道组长的议员是不存在的。”

而剧中的杰克作为一个美国人,最先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无形的“默契”。

他被告知“在日本没有杀人案”,因为,每个案件都是一场双方心知肚明的交易——无非是大佬拿小喽啰顶包,警察再草草结案。

当片桐扣押着所谓的“犯人”走向公众和媒体的视野,一场完美的“表演”就已经完成了。

但很可惜的是,无论是质感一流的视听,还是神秘的黑帮题材,都被本剧普通的剧情所拉胯。

这也是目前看来,《东京罪恶》的问题所在。

它似乎想要另辟蹊径地深挖日本黑帮,但却被局限在了美国白人的视角下,充斥着隔靴搔痒的套路。

男主角杰克所体验到的日本,并没有给出什么新鲜或深刻的见解,依旧是一些简单粗暴的文化差异。

剧中所表现的美国人面对日本体系所产生的碰撞,也无非是等级关系,酒局文化或职场压力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而频频出现在对话里的“自杀率高”“动漫”“松尾芭蕉”也都是一些很刻板的日本标签。

你会发现,尽管大量的时间都被用来铺垫杰克的成长背景,比如在他入职后的画面,但也是呈现为一个白人很突兀地扎在一堆日本人中间。

就连视野也变得很有压迫感,营造出一种天花板压向大高个的逼仄氛围。

但是,你还是很难对他共情。

杰克作为一个美国人,所能遭受到的歧视,无非是起起外号,开开玩笑,似乎没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

这也让他那些时不时的热血发言,在高压的日本职场中,显得格外突兀、浅白。

细究之下,这本质上似乎又是“个体对抗体系”的叙事套路。

只不过这一次,主角从本土职场螺丝钉,变成了乐天的美国白男。

我们本该指望着杰克以外国人的身份,不用背负日本文化的原罪,从而跳出东亚背景的局限,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

但目前看来,这依旧是一个不痛不痒的外部视角。

如果把故事的重点放在文化差异上去自圆其说,那么,黑帮的部分就变得可有可无。

反过来,黑帮作为一个已经被日本讲透了的内容,这部HBO的合拍剧又能给出什么独创的爆点呢?

这就随之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当《东京罪恶》用超豪华阵容,要把时间拉回1999年的黑帮,那么,它就必须要面对极道文化在如今的迟暮和过时。

当泡沫经济之后,敛财方式的转变、老龄化社会,更让黑社会成为“老年活动中心”,昭和男儿的热血已经被平成废柴所取代。

如何让过去辉煌的极道文化在2022年的叙述里站住脚,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光是去追忆曾经的盛大,或是“揭露”一些所谓的真实,似乎压根不足以撑起这部剧的内核。

而随着第一集迈克尔·曼的华丽开场,后面的导演不知道会如何把故事续写下去。

有了这样的配置,以及一流的质感,《东京罪恶》能否成为下一部“神剧”,我们也拭目以待吧。

友情提示,本剧今天会有最新的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