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猫眼和淘票票并没有开分,但从好评和差评的比例来看。

到时候这两家平台对于电影《东北虎》的评分,可能,不太行。

当然,这也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这部影片,注定也不是大众会爱的那类电影。

而在豆瓣,评价还稍微好一些。虽然,也比之前的评分下滑了不少,但起码,还勉强在6分以上。

像猫眼和淘票票的低分,可能又是一次因为误会而产生的观影预期误差。

比如,我们看看之前刚影片在抖音的宣传,其实打的都是马丽抓小三这样的设定。

于是,不了解影片的观众会以为,《东北虎》应该是一部马丽主演的爆笑喜剧,而且,还有抓小三这种非常社会新闻的噱头。

但当你真正看过《东北虎》,就会明白,无论马丽还是抓小三,都不是本片的主角。

属于她们的部分,其实非常有限。

这种观影预期与实际剧情产生巨大偏差之后,自然会有不少差评了。

当然,如果你之前曾经看过耿军的其他作品,就应该明白,他的电影,显然不会是大家日常理解的那种喜剧。

一定程度上,他的作品并不亲和主流观众。

当然,我还是非常期待《东北虎》的。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家也在鹤岗,我在那里出生,长大,一直到18岁,才真正离开那里。

提到鹤岗,所有人都会想起前几年那个5万块钱就能买一套房的新闻。不过,那个在很多人脑海里非常魔幻的小地方,却是我的家乡,是最难忘的地方。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在梦中回到那里,一点都不陌生。

所以,无论是对耿军导演,还是他的作品,我都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亦或是期待。

所以,对他的电影,我从来不是单纯在看电影,而是希望可以在其中,找到些许熟悉的碎片,唤醒关于家的记忆。

当然,其实这并不容易。

耿军的电影,虽然一直在鹤岗取景,甚至笑称“鹤岗宇宙”。

但其实,他拍的,又不全是鹤岗。

其实,看过他的电影就会发现,他想拍的,并不是真实的鹤岗,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化的鹤岗,或者叫抽象之后的北方。

所以,你很难在他的电影里找到任何标志性建筑,或者是站牌、路名之类可以标识一座城市的元素。而且,有意选择出的那些场景,跟真实的鹤岗,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导演设计出、或者说抽象出的鹤岗。

而且,随便哪个北方小城,都可以是这个样子,并没有什么区别。

显然,这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去抽离背景,让这里成为东北小城的某种缩影。

或者,就压根不要把耿军电影中的东北理解成东北,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北欧。

记得,之前也有朋友称其为鹤岗的阿基·考里斯马基,当然,我还是觉得,相比阿基,耿军可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以阿基,或者以北欧电影作为切入点,显然可以更方便去理解耿军的作品,也更方便读懂《东北虎》。

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他的影片总是有种冷感,这种冷,不仅是环境的冷,更是人际关系的冷,是情感的冷,是各种角色状态的冷。

于是,才会理解为什么《东北虎》里面的角色看起来都很孤独,很沉闷,而且不苟言笑的。

而这些元素,都是我们在北欧电影中,最常见的人物状态与人物关系。

是的,他的东北是北欧式的东北,是黑龙江的芬兰。

嗯,《东北虎》里面的鹤岗,也并不是真正的鹤岗,是抽象的鹤岗,是耿军构建的鹤岗。

当然,这也确实是另一种看鹤岗的方式,那些甚至连背景都算不上的煤堆,告诉大家,这里曾经是一个很知名的煤炭城市,而如今,却渐渐没落,关于它的新闻,也只有5万块一套房子这种新闻了……

这也算是另一种视角下的东北吧,不同于《乡村爱情》那种二人转式的、曲艺式的东北。

导演用他的视角代入他的东北电影世界,是有些荒诞、孤独、荒凉,甚至有些文艺腔的东北。

就好像章宇站在雪中卖个人诗集这种场面,旁边站的则是卖烤地瓜的、卖烤冷面的,卖……

那些人,代表的是日常生活的东北。他们与章宇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格格不入的荒诞感,是彼此沟通无效,也刚好是片中几个角色孤独的原因。又或者,更是创作自己心中孤独的原因。

只有介绍完上面这些背景,我们才能更方便理解《东北虎》想要讲点啥。

就好像章宇开场的那句:人老色衰、经济衰败。

虽然像是一句自嘲,但也是角色内心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另一种中年危机吧,生活已经无望,所以,就是混日子。

就像动物园里已经老年的东北虎一样。

威风不再,死气沉沉。是那些角色,也是那座城。

而在创作者的眼中,片中的几个主演角色,正是几只年迈体衰的东北虎,想要反抗,却也无能为力。

最终,只能苦中作乐。

当然,很多观众不会去琢磨这些。他们的失望在于,原以为这是一部马丽主演的喜剧片,结果,这片马丽的戏份非常有限。而且,喜剧部分也非常有限。

归根到底,还是一部闷闷的文艺片。

虽然,在耿军的电影里,确实会有一些喜剧元素。但,耿军的电影里的笑点,总是非常冷,有些已经冷到不能叫笑点了。

这也算是某种个人标签吧。

起码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影片真正的主角从来不是马丽。其实是章宇,以及张志勇。

章宇出演一个为狗复仇的男人,张志勇则是一个欠了亲戚朋友一身债的包工头。

两人因为仇恨相遇,却因为某种心理上的共鸣,突然有些惺惺相惜了。此外,据说本来还有薛宝鹤的一条线,其实好像是三条线,但那条线,似乎没了。

相比耿军的上一部《轻松+愉快》,这部《东北虎》其实还算些许接了一些地气,那部其实更悬浮一些。

不过呢,我倒是更喜欢那部多一些,感觉更纯粹。

其实《东北虎》面对的问题,某种程度也是很多独立导演或者文艺导演进入主流之后的某种困境。

作为个人表达的《轻松+愉快》即便再个人、再悬浮,其实都没问题,毕竟,它的受众就非常有限,只要喜欢的人喜欢就好了,甚至,还可以去各种电影节展提名、拿奖。

而当投资扩大了,有马丽、章宇这样的明星加盟,并试图进入院线、进入主流之后。他们的作品就要去面对更多观众,甚至,完全不是你的受众的更多人的检阅了。

这时候,各种误解与不屑也就多了起来了。

也不光是耿军,像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张大磊《蓝色列车》、周子阳《乌海》……

很多小众导演在成名之后,引入明星,进入主流,其实也都有类似的困境。

想了下,似乎也是无解的。

就看创作者自己到底想要哪头,或者,做怎样的适应了。

就好像我,虽然也没那么爱《东北虎》,并觉得影片在节奏和结构上都有很多遗憾,可能我对这部影片的评分也不会太高,这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我仍试图接受它存在的可能,也相信,会有一些观众,会对他感兴趣的。

好不好另说,起码,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