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名今年阵容最强大的影片,这部《最后的决斗》一定位列其中。

导演是刚过84岁生日,从《银翼杀手》到《异形》创造了无数经典的雷德利.斯科特。

三位男主角:本.阿弗莱克、马特.达蒙、亚当.德赖弗,都是妥妥的当红一线。

女主角更是颜值演技都在线的小恶魔朱迪.科默。

但是,顶着闪瞎眼的阵容,这部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在票房上可以说是相当惨烈,被同期上映的小成本影片《月光光心慌慌:杀戮》全方位碾压。

按理来说,本片的烂番茄新鲜度85%,爆米花指数81%,国内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5分。

口碑和质量都是相当可以的,这个票房不应该啊?

难道说老雷真的已经out了,大本和达蒙cp的票房号召力也不好使了?

首先,打眼一看,其实我们很容易能理解它票房遇冷的原因。

几个关键词排列起来:中世纪战场,荷尔蒙爆棚的男主角打打杀杀,一个美女作陪,两个半小时长。

听着就老套又心累。

但看完电影之后,你真的要怀疑本片的宣发是不是有意为之。

当你从片名、剧情到卡司都想当然地以为这又是一部疯狂展示男性ego的中世纪无聊故事时。

千万不要忘了,雷德利.斯科特可是《末路狂花》的导演,他曾经用两个女人的生命故事重述了公路类型片。

《末路狂花》1991

而到了这部《最后的决斗》也是一样。

整部电影从里到外,从形式到内容都像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故事改编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中世纪,一名骑士尚(马特达蒙饰),指控曾是好友的乡绅贾(亚当赖弗瑞)强奸了他的妻子,由于贾拒不认罪,最后二人展开了一场司法决斗。

而所谓的司法决斗,说白了就是你死我活的拼杀,谁赢了谁的话就是真的,而输了的话,妻子就会因说谎而接受火刑。

光是这个故事简介,其实就有很多的逻辑不通。

比如一场强奸案最后怎么就变成了两男决斗,女性受害者去哪儿了?

又比如,司法审判的标准怎么就成了武力值比拼,谁强就是谁对?

这些看似都是中世纪的愚蠢逻辑。

但雷德利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你跳出来看会清醒地说它蠢,

但在故事里,却只会惊觉到一股熟悉感。

一切看似作古,又恰是当代。

影片在两个半小时里对一场强奸案进行了三次重述。

以罗生门式的结构,让丈夫、妻子、被告各自叙述了自己的版本。

但和《罗生门》的“真相是相对的”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真相是确凿无疑的,有且只有一个,它只能来自妻子玛格丽特

就像在第三个段落开始时,画面长久地停留在“the truth”的字眼上,把一切都挑明了,并未打算制造任何悬念。

当然,这也让很多人觉得影片的结论简单又乏味,两个半小时整一堆大场面。最后又端上来一盘“正确”的女权说教。

但它的高明和讽刺也在于此。

尽管我们都知道,在强奸案里,只有受害者的感受才是唯一的真相。

但雷德利却用不偏不倚的叙述,成功制造出了三个“真相”。

没有人说谎,他们都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这才是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其实看到第二个段落,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根本不需要玛格丽特这个女性角色出场,尚和贾的叙述已经在互相推翻。

在头两个段落里,他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铺垫二人的关系。

什么曾经是战友,后来一个平步青云,一个一落千丈,最后又怎么怎么反目成仇。

在尚的眼中,自己是忠勇的骑士,敢于拼杀。

却被贾摆了一道,对方不上场打仗只知道花言巧语,最后还抢了自己的官位,甚至强占他的老婆。

而在贾的世界里。

自己是风流倜傥的万人迷,把昏聩的主子玩儿得团团转。

好朋友尚则是个横冲直撞,一根筋的莽夫。

自己几次想帮他,他却烂泥扶不上墙,还反过来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放厥词,说他是马屁精。

雷德利没有在叙述里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添加任何过分的信息和细节。

但单看他们的段落,自己都是天衣无缝的正义者。

终于,玛格丽特这才出场。

她的故事里当然没有高级权谋、英勇拼杀,更没有社交辞令或大胆谏言。

只有丈夫、婆婆、生育和围绕着强奸噩梦展开的叙述。

但这些“小事”却平静地揭露了一个事实:

当有毒的男子气概一旦膨胀起来,甚至可以制造出幻觉。

在尚的叙述里,自己和妻子是英雄冢配温柔乡,标准的言情爽文剧本。

但他所有意忘掉的,是玛格丽特本是他为了嫁妆和生育娶来的筹码。

被限制外出、限制衣着,还要在粗暴的床事中加礼貌假装,更因为他的莽撞而跟着贬职。

而贾在自己的叙述里,拿的则是另一个言情剧本。

美艳娇妻备受冷落,一朝为他倾倒。

而他就是情场浪子找到真爱,拯救对方于水火之中。

但实际上统共就两三次的会面,说过一两句话,就被贾脑补出天雷勾地火的剧情。就拿一个非常微妙的例子来说:

为了显示自己已经冰释前嫌,尚在聚会上突然让妻子给贾献上一吻表示友好。

这个吻被重述了三次,也就有了三种情绪。

在尚看来,这一吻是羞怯而礼貌的。

而在贾看来,则是小鹿乱撞,回味无穷。

但对于玛格丽特的真实感受来说,则只有对丈夫的惊讶和对贾的不适。

玛格丽特在自己的视角里,道出了男性爱情故事的真相——大量的自我感动,自我遮蔽,以及自负人格爆棚后的过度解读。

但很讽刺的是,相当一部分观众还是会“衷情”于前两种男性叙述。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实也是“真”的。

那是尚和贾仅能“看”到的,或者说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们或可说这是一部需要形式和内容,戏里戏外合谋去完成的电影。

当观众以为这又是好莱坞万年不变的,流水的美女铁打的男明星套路时。

大本,达蒙,司机三位一线大咖却反其道而行之,甘当反派绿叶,去衬托玛格丽特这朵红花。

而另一面,当片中的玛格丽特已经作为受害者给出了真相,却还是会有观众坚信两个男性的叙述。

不自知地在戏外跨越了1800年去“延续”这场疯癫的审判,更证明着诸如玛格丽特的故事永不过时。

因为,一旦你下意识地站队,也就进入了导演罗生门式叙述的圈套,变成了故事中在竞技场上只会叫嚣的观众。

那么,在玛格丽特被强奸,但丈夫以此为由头,和仇人展开拼杀的故事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因果联系呢?

那就是,当一个女人的伤疤成为战斗的起因,胜利的荣耀却归于男人。

雷德利在这部电影中展示了权谋、荣誉、英雄主义,还有14世纪复合式盔甲的贴身肉搏。

但以上种种,都和那句“强暴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人的权势”形成反讽。

因为,谁都能看出来,真正重要的恰恰是在历史中被抹去的玛格丽特。

她是丈夫完成个人英雄故事的一个踏板,只有活着才配被记录下来。

也就和历史一样,是被人打扮的姑娘,更是胜利者的功劳簿。

就像当我们说历史上似乎稀缺伟大的女科学家、女作家时,

却不得不承认,譬如勃朗特姐妹、伍尔夫、萧红等等都是被历史的叙述扫射后,冲出包围圈的几个零星火种。

这就是雷德利用中世纪故事道出的事实。

历史的宏大叙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是仿劣质言情的自负骗局。

那么,再进一步说。

片中看似是反派的男人们也活在一个受骗的时代。

他们被“骑士精神”的洗脑,看不到自己发誓效忠的国王是个冷酷顽劣的小孩,领主是个荒淫无度的莽夫。

而所谓的正义、忠勇、荣誉则都是虚伪的把戏和面子工程。

就像塞万提斯用一个因看多了骑士小说而疯癫痴傻的堂吉诃德,来讽刺愚忠和谎言。

而到了当下,这种无限膨胀,将自身欲望合理化的“骑士精神”又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

也许就像影片失利的票房一样,思考这些问题已经太麻烦了,雷德利也预想到了。

他把种种复杂的反转,全部在最后简化为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

这也很符合现代世界的逻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抓住其中的噱头去偷换概念。

在审判中,玛格丽特是否被强奸并不重要,人们真正关心的是那一句句的质问:

“你有没有性愉快”“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帅”“谁赢了我们就相信谁”

最后,一切都会变成一场站队的狂欢,一场对受害者的盛大围猎。

而如果雪崩了,每一片雪花都会是无辜的。

所以,比起一个真相为何的结论。

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不要成为一个不关心玛格丽特的死活,只兴奋的等待决斗的看客。

如果真的事已至此,这个故事里便根本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