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高山滑雪比赛,说不比就不比了?

新华社北京延庆2月6日电题:为什么高山滑雪的比赛,说不比就不比了?

新华社记者

6日,原定于11时开始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比赛因天气原因推迟。高山滑雪这项在开幕式上赚足眼球的项目,开赛首日即遇变故。

为什么一场冬奥会级别的比赛,说不比就能不比了?

事实上,在冰雪运动“江湖”中有句传言:没有经历过延期的高山滑雪比赛,是不完整的。

甚至,没有经历过延期的任何雪上项目,都是不完整的。

在雪上项目占七成的冬奥会上,天气,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男子滑降是唯一从山顶出发的项目。

在高山滑雪11个小项中,它赛道海拔落差最大,长度最长,选手滑行时的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甚至以上。

用一名赛道技术官员的话说,运动员从他们眼前过去时,“雪板刮着雪面,声音跟飞机起飞一样”。

而里纳尔迪描述的那种风向混乱的风,英文中被运动员们称为“gusty wind”,中文气象术语称“阵风”。

每次说起这个词时,教练、运动员、技术官员们总会做出一个动作,来形容这种风在山上给他们带来的实际身体感受。

这些点是电视观众最喜欢的部分,雪上“飞人大战”里最刺激的场景都在这里发生。

但瓦尔德纳每天都在关注这些点的天气情况。“每个跳坡都有气象预报站。”他说,这些预报站是由北京冬奥组委设在延庆的气象保障团队负责运行的,滑降约三公里的赛道上共有八个站。“国际雪联规定每三四百米要设置一个。每小时我们都会收到这些地方的预报。滑降起点、所有跳坡,还有终点,所有天气可能影响运动员安全的地方都有。”

许多赛道工作者表示,高山滑雪的赛事组织是个时刻处于动态调整中的过程,不是依靠监测数据、程序模拟就能做出判断的。

就像天气预报里,不同计算机程序跑出来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最后还是需要预报员进行修正。

最后做决定的是人。

5日的情形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天,有三名选手完成了官方训练。

第三个出发的挪威名将亚历山大·希尔德说,他感觉“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来,就连跳跃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从下面吹来的风”,这让他的速度有时过快,有时过慢。

在希尔德之后,裁判**终止了训练。

这得到了希尔德的支持,但许多后续自行滑下来的选手则表达了不同意见。

德国选手多米尼克·施魏格尔就说:“我有点不高兴,风是有点大,但我觉得我能应付得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多一次机会呢?”

对此,国际雪联新闻传播总监珍妮·维德克解释说:“我们给适合比赛的气温设置了下限,但很难用一套标准去衡量风。”这也是为什么赛时要在赛道的不同海拔设置裁判的原因。“有时要根据规则做决定,有时只能依靠经验。”她说。

根据国际雪联的规定,裁判**有权决定比赛的推迟、延期或取消。**是一个由雪联官员和多国(地区)专业人士构成的赛事决策机构。中方的气象保障团队为其提供气象预报产品。

“预报非常专业,非常棒!”瓦尔德纳不假思索地说,“我们叫给我们提供咨询的那位女士‘天气女孩’。我们以为风会大的时候,她说风会小,果然就小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希望“天气女孩”能给赛事带来好运。

回望历届冬奥会,天气似乎永远在搅局。

2018年平昌男子滑降项目因七级大风推迟4天;2014年索契的浓雾使女子超级大回转等项目延迟开赛;2010年的温哥华,连日降雨和温度过高使得雪况泥泞,男子滑降、女子全能全部推迟;而1998年的长野,男子滑降更是因为暴雪、冻雨、大风先后推迟了三次……

这些往事,以及山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似乎在时时提醒着人们:即便滑雪已从一种历史久远的出行方式,向着高度娱乐化,或者竞技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它依旧是一项在大自然中进行的运动。

而大自然,永远不可能被标准化。

6日下午,赛事裁判**宣布,男子滑降比赛将于7日12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