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核心的影片《望道》将于3月24日与全国观众见面。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王彦

  1920年,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亮了当时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国家民族的锐利思想武器。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翻译者是陈望道?电影《望道》即将用大银幕故事,为今天的观众解开历史的真言。

  昨天,影片出品方上影集团官宣了电影《望道》的上映日期。3月24日,这部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核心的影片将与全国观众见面。该片由侯咏执导,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领衔主演,吴晓亮、奚美娟特别出演,不仅将浓墨重彩书写陈望道其人为民族、为国家追望信仰大道的历程,回望“真理之甘”的动人佳话,还将展现他笃定恒信、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主创团队表示,这是电影《望道》的创作起点,亦是主题。

  创作,从了解“真理的味道”开始

  1920年,浙中山村的四月初,杏花始绽,陈望道一头扎进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房。两条长凳架起一块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年轻人翻译《共产党宣言》,不舍昼夜、不问时间,一日三餐都由母亲送来。于是,有了“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

  电影《望道》即从1919年6月陈望道自日本留学归国开始,以他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一直讲到1949年10月。30年的时间线索中,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人生经历,以及他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都化为银幕上的生动呈现。

  回望创作历程,导演侯咏说:“《共产党宣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可靠、最经典的文本之一。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拍陈望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望道》的创作就得从领悟《共产党宣言》开始,从了解“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开始。自影片筹划开始,为更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主创们人手一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纪念馆、义乌陈望道故居和复旦大学校史馆等都成了主创认知陈望道的“沉浸式”学习场馆,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记、回忆文章的查阅以及与望老亲属、学生、研究者的对谈中,历史的细节渐渐清晰。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兼党委党校办主任周晔告诉记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南陈北李”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随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让立志变革的有志之士、共产主义的理想者,早日读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尽快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因此,1920年2月,陈独秀赶赴上海之前,特地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走《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打算带到上海物色合适的翻译人选。“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就是把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当作建党的一个重要准备工作。”周晔说,陈独秀在与《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的负责人商讨中,《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译者的三个必要条件浮现:一要外文好,二要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要能用当时年轻人和老百姓使用的白话文翻译。此时,“觉悟”副刊主编、复旦大学国文系教员邵力子推荐了浙江一师的陈望道——一位29岁的精通英语和日语、具备马克思主义常识、又是新文化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和改革派、写得一手白话文好文章的浙江青年。

  侯咏表示:“经反复思考,我们最终确定影片《望道》以陈望道青年和中年时代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心路历程为发展主线(即横向坐标),以陈望道人物成长时期与身边一批重要人物之间的交集、联系和影响作为故事区块(即纵向坐标)。这些区块中有革命先辈陈独秀、李汉俊;也有陈望道的学生、青年革命者施存统、俞秀松、宣中华、汪寿华、曹聚仁等;还有复杂的政治人物戴季陶;当然,还必须有陈望道的恩爱妻子蔡暮晖女士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导演看来,这段交织着友情、爱情、师生情的奋斗之路,是对人物形象的丰满还原,亦会令“宣言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更为可亲、可爱。

  对话,让相隔百年的“青春”完成精神接力

  对于今天的许多观众而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佳话广为传颂。事实上,这位信仰大道的守望者还是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一生都在潜心探讨、努力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美学、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学术理论和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辞海》主编以及长达25年的复旦大学校长的职务。因此,电影《望道》不仅仅是对“真理之甘”这则佳话浓墨重彩的抒写,更是对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一生的还原。

  “我们想要找到人物内心。”侯咏说,这也是影片的命题——信仰的故事如何一代代讲下去。

  《望道》的片名源自陈望道之名,也透露着“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百多年前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无畏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

  编剧贺子壮、宋晋川透露,在复旦校史馆查阅资料时,他们曾读到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校长为矢志救国、振兴教育作出卓绝贡献的历史。那一刻,他们就设想,“或许,当年的陈望道内心也激荡着一股来自前辈的精神力量”。这个想法冲击着创作者的心,编剧萌生了让这股精神力量进行“接力”,让相隔百年的青春因热血、因信仰、因家国情怀而“对话”的念头,“正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历百年不变,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也正如陈望道从原名‘陈融’改为‘望道’,就是意在为国家民族寻道、望道、守道”。

  为了向信仰致敬,上影集团集结起一支“金鸡战队”:导演侯咏,曾凭电影《鸦片战争》《我的父亲母亲》《孙中山》和《晚钟》四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转型导演后,他执导的《茉莉花开》获得过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编剧之一贺子壮,曾以《生死抉择》获颁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和华表奖优秀编剧。美术、造型等团队中也都有“金鸡”在手。至于片中的主要演员,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汇集了高国民度的实力演员、德艺双馨的演艺前辈以及优秀的影坛新锐。

  在此前举办的小规模电影党课上,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为影片《望道》投了信任票,“希望影片上映后,年轻观众能与青年时代的先贤们同悲欢,能从这群百年前的‘同龄人’身上收获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