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作品 15部适宜影视转化的文学作品
为推动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最大限度挖掘文学作品潜能和空间,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权益保护办公室)近日在京召开文学作品影视转化评估座谈会。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评估会,发掘出最能体现‘国之大者’、展现中国精神,最符合当下市场行情和观众审美的精品,打造一批中国作协促进作品成功影视转化的先行项目。”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讲话中谈到,《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进一步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具有巨大潜力。他表示,接下来,国家广电总局将与中国作协开展战略合作,增强文学作品转化的组织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据了解,此次会议所评估的85部作品,筛选自中国作协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上登记的近2000部作品。该平台是中国作协权益保护办公室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广大作家可以通过平台随时上传自己的作品进行著作权资产登记,面向市场进行多角度推广展示,由国家级版权交易保护联盟链对作品使用进行全网监测和保护。
此次座谈会的评估作品大都是围绕“国之大者”,展现新时代气象,描绘新时代风貌,有些作品高度关注社会民生,还有的作品聚焦百姓的家长里短,讲述精彩复杂的世俗人情,这些作品体裁形式丰富多样,有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网络文学、影视剧本,还有一部分广播剧、科幻故事、儿童作品等。
座谈会共评选出作家王松的长篇小说《暖夏》、网络作家王晶莹的网络文学《你不来,花不开》等15部适宜影视转化的文学作品。中国作协权保办将重点向国家影视主管部门,在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所注册的影视公司、投资人推荐这些作品,推动更多文学作品实现“跨界”生长、“破圈”传播。
业界声音
主动介入现象级作品 网络文学交互性较强
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刘建伟指出,当下的影视改编市场正在逐步发展,但相关的规则条例还不够细致健全。他希望中国作协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主动介入现象级作品,为优秀作者、作品和一流影视团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文学”和“转化”都极其重要,好的影视作品需要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底蕴,而好的文学作品也需要一流的改编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文学工作中,IP转换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检验和试错的机制,网络文学的形式使得文本与读者的交互性较强,提供了即时反馈。这样的强交互性的即时反馈机制同样可以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过程中,它使得我们能够随时观察作品在读者和观众间所引起的反响,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提供更加贴近观众的改编方向。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赵萍谈到,在转化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碰撞,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想法,编辑们更多地需要负责好全链条的开发,了解影视团队的特点,将合适的作品推荐给合适的团队。
不断探索转化途径 有效保护作者著作权
在众多题材中,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武和平非常关注公安题材作品,他曾经在《9·18大案纪实》中本色出演,那是诞生于9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形式的刑侦纪实片。武和平认为,公安题材是有话题度的,行业内也不乏“神断”“神探”“神算”等具有极强文学张力的人物,但目前却陷入了“一流业绩没有一流表达”的困境。武和平呼吁,应提升目前公安题材创作主体的素质,邀请专业作家深入公安系统调研,强强联合打造公安题材的精品佳作。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对当年的《9·18大案纪实》印象深刻,认为这种电视连续剧形式的纪实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也应当扩大社会影响面,扩大创作题材范围。对于作品的影视转化,在他看来,应当不断探索转化途径最顺畅、效率最高的方式,如定期举办影视机构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会,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和碰撞。
身为创作者的吕铮也对这个话题十分有感触,作者和影视公司往往面临着“双盲”的选择,这时处于两者中间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的重要意义就凸显了出来。他还谈到了与作者息息相关的权益保护政策,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的设立,让作者的著作权等相关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好作品得以充分展示、广泛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故事研究中心主任储小毛在评估作品时更多地关注下一代的需求,随着假期的到来,家长们又面临该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动画片或电影、电视剧,该带孩子去哪里玩的问题,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将对孩子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