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事精英》中,一群人凑在一起,他们的工作日常成为了大公司职场流弊的照妖镜。一集集看下来,不少“打工人”发现这部荒诞不经的办公室喜剧里,有着对大公司职场最直接的吐槽和最猛烈的情绪发泄。图为《破事精英》剧照

  卞芸璐

  观点提要

  在剧集市场化飞速发展的近十年,情景喜剧原本的模式优势不再存在,市场期待着新的电视喜剧形式的出现。毕竟,国产电视喜剧的复兴也不应当只有情景喜剧一种模样。

  因此,剖析《破事精英》的突围与创作得失,对当下喜剧剧集的探路有积极意义。

  电视剧《破事精英》以“混搭”为关键词,对情景喜剧进行了从形式到议题的全面改造。这部以办公室“打工人”为主角的新派喜剧剧集,集夸张、荒诞、讽刺于一身,大胆融合了歌舞、科幻和互动等多种类型元素,不仅让形式质朴的情景喜剧华丽了起来,也戳中了不少年轻观众的笑点,成为了今夏的话题之作。

  在人人期盼的情景喜剧复兴到来之前,解剖《破事精英》的突围与创作得失,对当下喜剧剧集的创作探路有启示意义。

  “打工人”喜剧

  相比一般的电视剧,常常一拍多年、强调伴随感的情景喜剧更追求让人物成为观众身边的朋友。因此,每个时代最流行的情景喜剧,往往与当时社会主流的生活状态同频,与思想迭代的主潮共鸣。

  从这个角度看,《破事精英》“办公室喜剧”的选题方向能引起观众共鸣,就很有意思。

  毕竟,在这部剧之前,这一题材分支从来没有能够引领国产情景喜剧的潮头。在新世纪初《办公室》《IT狂人》等办公室喜剧风靡欧美的时候,国产情景喜剧先后经历了以《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为代表的家庭喜剧,以《武林外传》《龙门镖局》为代表的古装喜剧,以《爱情公寓》为代表的白领喜剧的几次迭代浪潮。但办公室喜剧始终小众,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恐怕只有“遗珠”《都市男女》和默默拍了五季的《废柴兄弟》。

  《破事精英》刚开播的时候,也有不少观众反馈,题材实在压迫感太强——白天已经在公司当了一天社畜了,谁想回家看个剧还要梦回办公室?但只要花一集的耐心去接受《破事精英》的设定,便很难不被它带动情绪。

  故事的主场景,是一个蜗居在豪华写字楼地下夹层的闲散部门“迫事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听从其他部门调派,在公司项目完不成、出问题的时候,去紧急救火和背锅。剧名里的“破事”既是“迫事”的谐音,也是迫事部工作的本质——处理麻烦、海量又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样的设定,与当下不少职场打工人的工作体感不谋而合,共情指数很快上扬。

  在这个部门工作的“打工人”们,奇葩之余也多少都有点职场PUA后遗症。被当做修图工具的强迫症设计师苏克杰,被当做段子手的宅男文案庞小白,鸡血上头的销售唐海星,以八卦为本职的秘书金若愚,刺头程序员欧阳莫菲,以及在公司基层糊墙十年意外成为“迫事部”经理的最强螺丝钉胡强。唯一一个没被职场学熏陶的是实习生沙乐乐,一个以进入万兽集团为梦想的单纯小姑娘。

  这一群人凑在一起,撑起了被集团各部门碾压的“迫事部”,他们的工作日常也成为了大公司职场流弊的照妖镜。一集集看下来,不少“打工人”发现这部荒诞不经的办公室喜剧里,有着对大公司职场最直接的吐槽和最猛烈的情绪发泄。

  比如,明明无关紧要却让你加班熬夜的老板“亲儿子”项目,有名无实还要抵扣年假的所谓公司福利,处理职场性骚扰时形同虚设的道德与风纪委员会,干啥啥不行甩锅第一名的上级,以及行走职场必须掌握的转正秘方、“摸鱼”话术、饭局文化、报告“文学”写作等等。

  这些职场桥段源自真实的“大厂”生活,有时甚至残酷到让人觉得悲哀多于好笑,但它确实写到了办公室“打工人”的心坎上。在这个企业裁员浪潮涌动,“苟住”取代“跳槽”的新职场环境下,讽刺加倍的《破事精英》恰逢其时,给疲惫的职场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

  网生的形式与议题

  除了对不健康职场文化的猛烈攻击,《破事精英》另一个引起观众共振的原因是“网感”。更进一步说,《破事精英》是纯粹的网生喜剧剧集,无论是在议题选择、桥段结构还是形式创新上,都是适配互联网文化的。

  从议题选择上看,《破事精英》每集一个主题,如果要分类的话,职场吐槽和网络议题大致各占一半。职场文化议题是为“打工人”量身定制,互联网文化吐槽则是为所有数字冲浪手们服务,普适性要强不少。被观众“封神”的分集也大多属于后一类。

  比如,《一切为了流量》这一集,讽刺的便是道貌岸然的无良公众号,为了收割流量变现,不惜无底线揉搓读者观点。剧中总结出的所谓“一眼万黏、不脑而获、吸心大法”公众号写作大法,正是我们在互联网舆情中常能觉察到的带节奏、割精神韭菜的现象。

  而《最好的广告在身边》,则用“迫事部”集体使用广告定制软件“友金宝”后引发的社交混乱,把曾经被神话的互联网私域流量,屡治不尽的霸王隐私条款,以及大数据“杀熟”的算法推荐乱象,都讽刺了一遍。这其中的喜剧逻辑,只要生活中被微商推送、亲友“砍一刀”链接和算法推荐广告骚扰过的观众,都能心领神会。

  这些网络议题,都是从最新鲜的媒介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来的,带着新鲜的数字跃动,自然也能收获网生观众的应和。

  虽然在有些分集故事中,《破事精英》也存在拿网络热梗强挠观众笑点的生硬感,但它确实在选题上为新一代喜剧剧集指出了一个新方向,那就是从观众的媒介生活中寻热点、找故事。毕竟,当代都市人谁不是在各种软件和数字设备的切换间度过日常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纯网播出的《破事精英》还充分利用了视频网站的互动功能,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拍摄了两个互动集和两个双重结局集。

  其中,《虚拟伴侣》一集中的互动设计,不仅代入感良好,结构还相当复杂。整集有三个结局、三首片尾曲和多个彩蛋,想要解锁全部剧情,观众要用80分钟。以熬夜加班为主题的《工伤细胞》一集,观众晚上11点之前观看和11点后观看,会出现两版不同的结局,一版有则改之,一版无则加勉。

  类似的形式设计,是网生喜剧剧集才拥有的表达手段,不可能对所有情景喜剧创作都有借鉴意义。但《破事精英》做喜剧不设限的态度,确实是这一阶段国产情景喜剧探路所需要的。

  吐槽和“机械降神”

  《破事精英》是有观察、有表达的喜剧。它瞄准了不健康职场文化和网络乱象两大靶子,以吐槽为主要攻击武器,有着让人过瘾的情绪宣泄。但如果对它再提高一点要求,希望在宣泄之后再找点耐人寻味的现实干涉,就不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直面职场不公的那一部分故事中,很多危机到最后都要靠“机械降神”才能圆场。比如,让程序员欧阳莫菲发挥神级“黑客”技能,或者让社交达人金秘书布局下套。

  作为一部喜剧,这样的戏剧处理方式可以理解为夸张手法。但一个实习生的转正、一场证据确凿的职场性骚扰、一次对“背锅”的反抗,都要靠这种力量来化解冲突,那潜台词是不是在暗示观众,如果真的在职场中遇到这种事儿,就忍了吧?毕竟,你身边又没有欧阳莫菲和金秘书。

  当然,《破事精英》的创新依旧值得肯定。它的出现对中国电视喜剧的复兴意义非常。

  上世纪90年代,情景喜剧凭借敏锐的选题、长篇的体量和可控的成本,在电视剧的残酷竞争中,为电视喜剧拼杀出一条血路。但在剧集市场化飞速发展的近十年,它原本的模式优势不再存在,市场期待着新的电视喜剧形式的出现。

  在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缓慢的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电视喜剧因为拥有相对独立的赛道,已经形成了室内多镜头情景喜剧、单镜头喜剧、伪纪录喜剧、自传体喜剧各领风骚的多元发展局面。时至今日,国产电视喜剧的复兴也不应当只有情景喜剧一种模样。《破事精英》的出现有益于创作者思路的打开,也让人看到了国产电视喜剧迎头赶上的希望。

  (作者为艺术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