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神探大战》剧照

  张隽隽

  随着上海电影院复工,翘首期盼了三个月的观众重回影院,第一道大餐就是韦家辉执导、刘青云主演的《神探大战》。在全国范围内,该片在上映前预售已破千万,或许如同去年的《怒火·重案》一样,这部片子也有望成为一部热度极高的暑期档爆款。毕竟,两者都有港片最为擅长的动作场面,极具观赏效果,当然,主题和情节方面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从其片名和阵容来看,《神探大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7年上映的《神探》——同样的导演和主演,同样是擅长破解各种疑难案件却又疯疯癫癫的主角。但不用一分钟,观众就会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也止步于此。

  《神探》由银河映像出品,延续其一贯的阴郁、缓慢的特色。每当“颠佬神探”陈桂彬宣称自己看到了某个人物心中的“鬼”,这个人物便会化身为面貌各异的一群人,每一个人都代表其性格特质的一个方面。镜头之下,观众陷入难辨真伪的迷惑之中,既分享了主角眼中的奇异世界,又和片中其他人物一样半信半疑、举棋不定。“烧脑”中,将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丝丝入扣的戏剧张力。《神探大战》中也有数次借鉴了此手法,如,因精神失常被逐出警队的李俊时不时和幻觉中的人物展开对话,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他却在自言自语。还有几处的布景、构图和台词,都和《神探》形成了互文关系。但总体来说,《神探大战》的视听效果完全不同。

  影片开场后不久,便是一伙号称“神探”的暴徒虐杀他人的场面。随后,警方的精锐部队悉数出动,在全港进行阻击。枪林弹雨之中双方你攻我守,激烈的爆炸声中火光冲天、狼烟四起,可谓又“燃”又“炸”。坐在黑暗的影院中享受着惊心动魄的视听冲击,不少观众大概会一声感叹——这才是暑期档应有的模样!

  承袭港式类型片的成熟风格,故事起承转合清晰流畅,比起好莱坞同类影片也不遑多让。随着情节的推进,警察和“神探”们的对峙越来越升级,越来越间不容发,人物的真实身份也随之逐一揭示。约三分之二处,影片进入高潮阶段,警察、“神探”和一直对真相穷追不舍的主人公齐聚一处,进行最后的对决。幕后真凶流露出冷酷无情、泯灭人性的本来面目,主人公却在极度痛苦之中坚守住了底线。激战之后反派失败,而主人公重回警队且备受同僚敬重。标准的三幕式剧作机构最容易戳中观众“爽点”,作为导演和编剧的韦家辉,定然对故事进行了斟酌打磨。

  另外,热爱港片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影片中种种精心安排的细节唤起无数记忆。O记、“飞虎队”,都是港片中常见的天降神兵。油麻地、庙街,都是极具港式风情的街区。片中警察百思不解的“雨夜屠夫”和“魔警”,都曾经是轰动全港的惊天大案:连环杀手“雨夜屠夫”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1982年杀害多名女性还将分尸过程摄成影像;“魔警”曾枪杀警察、抢劫银行最后被意外击毙。这两个著名的案件不断被相关电影人搬上银幕,刘德华、郑秀文主演的《盲探》(2013)就改编自前者,《神探》和吴彦祖、张家辉主演的《魔警》(2014)则取材自后者。如果说,两桩案件中的任意一件就足以铺演成曲折离奇的情节,《神探大战》索性将所有骇人听闻的罪行都安排在一个人头上,唤醒了历史记忆,和同类前作遥相呼应,使得影片更加刺激劲爆。

  当然,这么一部高度类型化的“爽片”,在极力取悦观众的感官体验的同时,被“爽”字牺牲掉的则是深度与写实的追求。纵观全片,虽然以神秘案件为由头,但推理的过程却草率马虎,不乏牵强之处。而且,李俊每每出现在犯罪现场,都是手无寸铁。全副武装的同僚死伤无数,他却毫发无伤,“主角光环”未免过于耀眼。类似的还有女主角陈仪,临盆前夕冲锋陷阵,分娩之后立即手持重型武器投入战斗,令人哑然失笑。

  浮夸细节和情节漏洞之外,更重要的是主题的失焦。如果说《神探》想要以陈桂彬的游移来打通清醒和疯癫的边界,《神探大战》则意图以李俊的徘徊来转化善与恶的内涵。前者以亦真亦幻的风格化影像成功凸显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扭曲,后者则从未到达道德的彼岸。

  诚然,片中暴虐残忍的“神探”们其实是凶杀案受害者的遗孤,旨在向当年侥幸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凶手复仇。他们将同样的手段施加到了曾经的加害者身上,自以为具有正义性。李俊多次用德语重复的尼采名言,“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已经表达了创作者的看法:复仇者们释放了人性之恶,也就变成了和当年的罪犯一样的“怪物”。李俊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试图射杀想象中的怪物,似乎就是与这种生发自善念的恶念进行斗争。

  但讽刺的是,主人公和反派之间的善恶立场是十分鲜明的。李俊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善的立场上,仅在女儿惨死之际动摇了片刻。而反派方礼信,对至亲骨肉都没有疼爱怜惜之情,堪称绝对邪恶的化身。我们看不出来两人有任何相似之处,更不用说,某种在精神层面上共鸣、转化的可能性了。影片一直试图让观众们相信,两人之间“心有灵犀”——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李俊拿起桌子上的卷宗,翻着自己和方礼信的相关案件,抬起头来,看到玻璃上浮现方的影子。既然在前面的情节中两人一直是兵戎相见、势同水火,这样的交叠难免有些故作深沉,而未能对故事起到升华的作用。

  视觉的绚烂,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主题的虚浮。或者说,这一部满足了眼睛的愉悦的影片,在闷热的暑期档作为消夏良品,就一笑而过吧。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