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留存,也是历史的记录。如果说一部部优秀文艺作品是腾跃于时光长河里的浪花,那么人民就是它的源头活水,激荡起这一朵朵浪花的,正是奔涌向前的时代气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自5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开播以来,四期节目先后聚焦诞生于延安时期的组曲《黄河大合唱》、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新闻纪录电影《南泥湾》、延安版画,让新时代文艺与延安文艺遥相呼应,通过前辈艺术家和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时光对话,将节目升格为“传承之典”,描绘出一幅延安文艺精神历久弥新的火热画卷。

  △《从延安出发》弘扬守正创新的文艺精神

  在这场“传承之典”中,《从延安出发》以守正创新的文艺精神,致敬守正创新的文艺血脉,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带来了诸多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与启迪,尤其是让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明白了自己应有的样子。

  正如青年演员李光洁在第四期节目中所感悟的:“创新需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对时代有领悟;也需要深入历史,对传统有领悟。”

  “黑古元”到“白古元”的转变,浓缩了创新的要义

  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那么,延安时期是如何掀开“人民文艺”全新篇章的?新一期《从延安出发》以独具风格的延安木刻版画艺术为切口,由92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系的创始人之一杨先让和青年演员李光洁一起,共同追寻延安文艺的创新之路。

  △前辈艺术家杨先让与青年追寻者李光洁一起回忆古元版画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是最能走进大众的艺术形式之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为了创作更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的木刻版画,延安的版画创作者们开始探索更加本土化的创作风格。古元,就是延安木刻极具代表性的画家。

  节目以《运草》《哥哥的假期》等经典作品为例,讲述了古元先生当年如何在西方木刻技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绘画和民间年画,实现“黑古元(阴刻)”到“白古元(阳刻)”的转变。

  杨先让老先生说:“他在延安碾庄时,每创作一张,就拿给老百姓看。他一开始用的是西方版画黑白分明的阴刻,老乡不懂,说怎么脸上有黑的呢,于是他开始尝试以线为主的阳刻,老乡就很满意。”

  △青年演员许魏洲演绎古元版画创新之路

  古元先生的版画,让人震撼,也给人启发。他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完成了从单纯模仿西方风格到结合中国传统形式的创作转变。在真正的陕北乡村,古元先生怀揣着为人民作画的信念,把激情、梦想与情怀透过刻刀渗入木头,描绘出中国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和延安的新生活,由此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顶峰,更被徐悲鸿赞赏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

  本期《从延安出发》以生动有力的延安文艺创作往事诠释创新的要义:人民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涵养实在太重要了,创新的基础,其实就在以往的传统中、在脚下的大地里。

  不负初心使命,守正创新让经典“重塑光辉”

  1942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刻影响着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在此指引下,新时代文艺不断迈向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优秀作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16家有着革命历史传承的国家级文艺院团、院校以及演出机构,通过一部部创作于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向延安汇报,向人民汇报,向时代汇报。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作品被精彩呈现在《从延安出发》的舞台上

  在已经播出的四期节目中,从被几代文艺工作者接力擦亮经典光芒的《黄河大合唱》《永不消逝的电波》《白毛女》《春节序曲》《三打祝家庄》《报童》,到当代文艺工作者向峥嵘历史和传统文化致敬的《直播开国大典》《跨过鸭绿江》《我和我的祖国》《谷文昌》《国色》《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典籍里的中国》,再到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为当下的人民和时代鼓与呼的《天路》《山河》《命运》等等,这些作品集中为观众呈现出一幅贯穿80年岁月的“人民文艺图鉴”。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介绍全新复排的《报童》

  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以第四期节目里的新时代文艺代表作为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重大主题表现空间;从1945年诞生至今,京剧《三打祝家庄》每一代的创作者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断成长,让这部经典常演常新;在新时代审美和多媒体技术的相互交融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全新复排的《报童》让其在时隔43年后重放光辉;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结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聚焦重要典籍,让古老的文字在观众心中“活起来”。

  《从延安出发》在回溯“人民文艺”初心的同时,悉心梳理延安文艺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脉络,旨在鼓舞更多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继往开来,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火热实践,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融合“思想+艺术+技术”,打造“传承之典”

  《从延安出发》开播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并持续在观众中掀起讨论高潮。其中,#吴磊蹲下的瞬间他们之间缩短了78年#、#7位钢琴家合奏保卫黄河太震撼了#、#当90后遇到90岁#、#为修4公里高原天路50余名战士牺牲#、#中国人过年专属BGM是这样创作的#、#90岁乔佩娟告诉年轻人三句话#、#93岁田华给刘昊然讲1950年的电影脸#等话题先后登上热榜,节目话题总阅读量破11亿,节目总曝光量达45亿人次。

  △国家京剧院导演孙桂元讲述京剧《三打祝家庄》背后的真实动人故事

  从热搜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老一辈艺术家和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时光对话,还是现实主义文艺精品背后的真实动人故事,都结结实实地打动了观众。而它们之所以能感染人心,离不开节目的创新叙事模式。

  如广大观众所见,《从延安出发》采取青春视角,以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和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对话串起整期节目,让观众随青年演员吴磊、关晓彤、刘昊然、李光洁的身影,与前辈艺术家孟于、乔佩娟、田华、杨先让促膝长谈,回望历史、憧憬未来。

  △节目现场被升格为一场“传承之典”

  为了更好地让一代代文艺青年彼此交融,节目融入访谈互动、歌舞表演、戏剧表演等多时空舞台表达,让观众时而徜徉于“时光艺术馆”,时而重返冼星海、吴印咸、古元等为代表的文艺前辈们激情燃烧的延安岁月。极具沉浸感、细节感、真实感的故事讲述方式,充分让青年观众驻足并凝神观看,进而让节目现场升格为“传承之典”。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从延安出发》集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掷地有声地回答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节目的播出,必将进一步坚定大家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