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五月份,一部英国农家乐真人秀突然在B站爆红吗?

不仅豆瓣高达9.6分。

烂番茄新鲜度也高达100%。

最近它的第二季又播出了。评价依然好,豆瓣依然9.6。

不过,看一眼评论区你就发现,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整个的画风好像变了不少。

第一季的评论区,总结来说就俩字,离谱。

而第二季呢?

有人说“看哭了”。

有人说“太难了”。

甚至还有人说,这就是一部热血少年漫。

同一群人,同一个农场,同一档真人秀,怎么会变化这么大?

首先我们还是得回忆一下,第一季讲了些什么。

简单来说,《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就是一个英国国民级赛车节目的主持人,回家开农场的搞笑故事。

最大的笑点在于,老哥作为一个天天开超跑、身家过亿的超级有钱人,对于如何经营农场明明就一窍不通,又特别喜欢不懂装懂。

于是他每次说“我有一个新想法”,都会搞出一堆没用的骚操作。

比如什么开兰博基尼的拖拉机、用无人机来牧羊。

亲自给羊装电栅栏并且被电到。

剪羊毛被踢到关键部位。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最后还给你来了个非常欧·亨利式的结尾:

暴躁老哥一通氪金,在农场辛苦一整年,最终收入多少?

144英镑。

折合人民币也就一千出头,简单来说,就是这一年白干了。

值得同情。

但是,也真的好好笑哦。

其实看第二季之前也有想过,第一季已经这么好笑了,能想出的整活点子都用完了,第二季还能拍什么呢?

《速度与激情》能直接飙车飚上太空,你们总不能也去月球种土豆吧?

好在,《克拉克森的农场》的确没有这么离谱,反而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创作方向。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它追求的不是一种感官层面的、噱头的升级,而是在内容层面切入得更深了。

在这一季里,老哥会做农活了、不犯低级错误了,甚至可以说是个有板有眼的农场主了。

但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务农之路就能一帆风顺呢?

当然没有。

甚至是,更难了。

如果说第一季还只是新手村的话,第二季就是农场经营进阶版。

这一季一上来,老哥就提出了一个新想法,他想在农场里开一个餐厅。

为此他买了一群乳牛回来养(并惊叹于牛粪有多大)。

他研究了辣椒的一百种做法(在厨房咳成刀片嗓)。

整个农场洋溢在繁殖的快乐里。

因为母牛要生小牛。

母鸡也要生小鸡。

这样你才能在餐厅里吃到牛肉和鸡肉(写着写着我怎么饿了)。

当然,他也大兴土木,专门请人来搞设计和建筑,以求让食客们都能边吃饭边欣赏农场的美景。

看到这里,你不禁感慨,和上一季相比,老哥的做事风格靠谱多了,对吧?

只除了一点。

在做这一切前期筹备的时候,他还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意。而这个时候,他已经(白白地)花了二十五万英镑。

可能你也会觉得这事儿有点荒谬:一个农场主,在自家的农场开个餐厅,这种小事还要请示政府吗?

很遗憾,如果你是一个英国农场主的话,答案真就YES。

更离谱的是,老哥要征求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政府部门的许可。

他要去找警察和交通部门交涉、要配合相关部门做考古调查、生态调查、要确认是否符合环保标准……

再往后还会发现,需要征得政府同意的,岂止这一件事。

你想在自家的矿场里挖石头,对不起,要申请垃圾倾倒许可。

你想在自家的农场里开商店,对不起,要申请建设停车场的许可。

你想赶走会传染结核病的獾,对不起,獾是保护动物不可以杀。

甚至于,你连在自家的农场里开一条新路……政府都说不行。

看到这里,我也和老哥一样露出同款痛苦面具:

为什么!!!

说好的农民当家做主呢!!!!

难道只是种个地养个牛,就这么难吗?!

想必,这就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吧。

官僚主义也并不仅仅体现在繁琐的流程、难以取悦的官员、无休无止的案头文件、互相推卸责任的官样文章。

还体现在复杂的邻里关系:老哥的农场本身,对于一部分村民来说,就是不受欢迎的存在。

(尽管真人秀节目大受欢迎)

从老哥的视角来看,真人秀是一块活招牌,网红经济拉动了当地的消费产业发展。

但对于本地人而言,名人的到来打破了当地安静的生活、旧有的秩序,他为村民们带来了他们完全不想要的关注。

是的,这些村民们并不会因为上电视、你身价过亿,就给予任何优待。恰恰相反,他们只希望你赶紧滚回城市里,滚得越远越好。

由此你会发现,纪录片还涉及了一个相当严肃的议题。

在乡村振兴这件事上,你选择做一个保守派还是变革派?

又或者说,假如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选一的话,你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假如在国内,当然是以发展经济为先。

但在英国,最终当地议会还是以破坏环境等原因,驳回了老哥开餐厅的请求。

(虽然很惨,但不得不说,节目效果再一次拉满了,恭喜)

纵观《克拉克森的农场》一二季,其实整体的结构都是一致的,就是“计划-实现”。

老哥提出一个美好的计划,再将它执行得一地鸡毛。

通过凸显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来制造出巨大的笑点和戏剧性。

但两季的差别,恰好就在于“计划”的具体内容。

第一季的计划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主角所面对的困境,基本都是各种客观条件、大自然的不可抗力。

比如各种极端天气,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四十年没见过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

这背后所建构的,是一个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幻想,以及现实对于这种幻想的打破。

它告诉你,人要如何适应环境、要如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这其中并不只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相当痛苦的一面。

但这就是生活本身。有好有坏,有晴有雨。“回归大自然”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你也要真正明白,大自然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在第二季里,计划本身并非不合理,最后却还是无法实现。

因为这个失败的过程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背后所展现的现实,是更复杂的现实,是充满了规则、倾轧、利益纠葛的现实。

表面上看,故事里被吐槽的是村民、区议会,但其实真正的潜台词在于,我们要如何处理自己和社会、和时代、和国际政治的关系。

老哥的悲惨故事会告诉你,即使在偏僻的农场,即使你很努力地想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你还是要和人类社会产生深切的联系、还是要受到世界形势的桎梏。

98后小哥Kelab可以说自己没看过007,不知道什么是NASA。

但他的生活绝对会受到英国脱欧、俄乌战争以及新冠疫情所影响。

在这个时代,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怎样远离尘嚣,闲云野鹤、世外桃源的生活都并不存在。你找不到一座孤岛,你逃不过时代的车轮。

这很残酷。

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纪录片呢?

或许真正让人迷恋的,从来也不只是主线故事、不止于农场主的过关打怪,更是很多琐碎的、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

比如在烈日下迎接一只小狗的到来,看着它对你敞开肚皮。

比如走进清晨的牧场,与乳白色的晨雾融为一体。

又比如剧中难得的感伤时刻,将养了一个冬天的乳牛带去宰杀的时候。

将乳牛送上运输车以前,老哥和Kelab还会犹豫不决。

镜头流连于乳牛清澈的眼睛,你不知道它是否已经知道了自己将死的命运,却还是表示得如此温顺。

而在此之前,他们也曾带着极大的欣喜,迎接一只小乳牛的出生。

新生命本该值得庆祝,死亡和剥削却又无可避免。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屠宰教育。

在这一季里,农场的人物群像也做得更好了。

农场顾问Charlie,从前拿的是冷酷人设,专门负责给老板泼冷水。

而现在,面对政府部门的诸多刁难,他不再是个完成KPI的机器人,反而渐渐黑化了。

他开始和老板站在同一阵营,甚至学会了钻空子打擦边球,游走于一些灰色地带。

(发际线也变高了)

高人气的98后小哥Kelab,上一季还是个精神小伙,这一季已经当了爸爸。

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他的“全能”与“无知”。

他会开拖拉机、会修各种机械、精通于一切农业相关知识。但他从来没坐过火车、没搭过飞机,连甘地都不认识。

Kelab会让你看到:世界这么大,总有人过着与你不同的生活,连所谓的、最基本的“常识”都大相径庭。

但这又如何?

我们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要放下偏见去生活。如此一来,你会明白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值得尊敬的一面。

那么,对于我们的C位主角,六旬老汉,亿万富豪,Jeremy Clarkson,还有什么要说的呢?

其实,可能没什么要说的了。

毕竟他是这部剧的灵魂,他也是真正被改变的那个人。

归根结底,这档真人秀从第一季拍到第二季,整体的画风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也是因为他。

其实他也可以继续整活,继续胡闹,继续搞一些花活儿。

但正因为他真的爱上了农场、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才会想要认真地经营好农场,才会真正深入去理解这背后的诸多困境。他是真的走心了。

纵观全剧,最为动人的,其实也是老哥耕地时无意中说出的一番话。

“我一生中经历过那么多的冒险,但现在我只想做这件事。”

返璞归真,不忘初心,怎样说都好。

归根结底,究竟什么才是热爱?

或许也正是在接纳了最差的一面之后,仍然愿意去对最好的一面抱有信念。

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在每一次做出选择后,都勇敢地承担后果。

毕竟,生而为人,做出任何选择,最终都伴随着痛苦。而我们真正能够寻求的平静,正是作出选择后、接纳一切的舍与得的平静。

回头来看这个系列,第一季在国内走红是去年五月,彼时我们正处于疫情的艰难时刻,需要借由一些远方的风景和笑话(?)来寻求内心的慰藉。

而现在,春天终于到来了。

往后的路未必一帆风顺,无论何时都会遇见新的难题,正如老汉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农场故事一样。

但我还是会期待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