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届戛纳主竞赛单元中热门影片们,开始陆续和观众见面了。

继大卫·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之后,另一部大家期待了非常久的话题之作:

《掮客》终于上线了。

在此之前,它就已经被贴上了各种标签——

是枝裕和多年后重回戛纳主竞赛。

法语片《真相》后的第二次跨国拍摄。

纯韩国阵容,韩流偶像IU担纲女主角,首度与宋康昊合作…

最后,金棕榈在手,又将宋康昊送上了影帝宝座。

戏外,《掮客》可以说是一路轰轰烈烈。

但戏里,是枝裕和的作品却一如既往地淡白如水,波澜不惊。

只是。截止目前,本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7.1分,对于他来说,这个分数对他来说,算不上太高。

的确,《掮客》在是枝裕和的作品序列中算不上佼佼者。

在同样有着东亚文化背景的韩国,导演把韩味和日系糅合在一起,交出了这份工整的答卷。

它谈不上惊艳,但也是一部水准之作。

影片从一个湿答答的雨夜开始,羸弱的少女素英,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抛下,便冷静地抽身离去。

雨声、钢琴声和无声,一种是枝裕和电影中常见的,残忍又温驯的日常就这样徐徐展开。

而抛下婴儿的地点,背后则是日韩两国都很常见的匿名领养体系。

凡是无力抚养孩子的母亲,可以将婴儿放在医院或教会门口的“暂存箱”中,让孩子得到机构的照拂,寻找合适的领养机会。

我们很难说这种机制的存在,是对生命的剥削还是保护。

抛弃了孩子的素英,第二天就后悔折返,但孩子却不翼而飞。

为了寻找孩子,她被教会职员东洙引入了一桩水面下的交易。

原来靠着职务之便,东洙经常伙同洗衣店的大叔尚贤,将被抛弃的婴儿卖给领养家庭,赚取酬金。

或者通俗点说,他们就是转卖弃婴的人贩子

也许是一点不舍,一点弥补,一点愧疚的心理作祟,素英决定和人贩子同行,与潜在的领养对象见面。

与此同时,两名女警也在暗中观察着这个诡异的组合,想要在交易现场将他们抓捕归案。

一群陌生人,莫名其妙地踏上旅途。

整部电影的走向似乎可以说是一部标准的公路片,其中的和解和温情,也都有一股典型的韩味。

而古怪的边缘人养护弃婴的故事,又会让我们联想到今敏的《东京教父》。

但究其本质,《掮客》依旧是是枝裕和电影母题的一种变体。

他把已然在前作中,挖得不能更深的内容再次放到了新作中,信手拈来但也漫不经心。

生而不养的母亲也曾出现在《无人知晓》中,血缘与身份的冲突《如父如子》早已陈述过。

《无人知晓》

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对《小偷家族》的变相延续。

人贩子、卖淫女、杀人犯和孤儿,依旧是一群“道德败坏”者组建的无血缘家庭,也同样是边缘人在利己主义之上凝结出的脆弱真情。

是枝裕和给这部韩国电影,注入了自己的作者性。

《掮客》有着浓浓的日本味,故事隐去了明显的起承转合,在不动声色间展开着日常的浓度和强度。

这也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

大量的街景、空镜温和地呼吸着,中远景代替了面部特写,把人物放在场景中,看他们平静的绝望,也淡淡的颓唐下去,但饭还要吃,阳光也还盛。

诸如宋康昊、姜东元这些典型的韩式类型片面孔,居然被静静地安放在日式的日常里。

看人贩子尚贤,是深夜中水洗过的街景,一团黑雾,突然有一户孤灯亮起。

不用出场,就渗出惨烈的温馨。

白天,晨风把为顾客晾洗好的衣服吹得哗啦啦响,下一秒就有人上门追债。

他把眼镜架在鼻梁上缝补衣服,老妈子的气息出现在中年男人的身上,身后即将贩卖的婴儿增添着讽刺的温柔。

再看女警组长是办案途中开起小差,打开雨夜的车窗,与爱人透过听筒分享一首街曲。

是枝裕和用这些和主线无关的“无用”时刻,让一个本该起承转合很工整的片子,尽可能的弱化人为的痕迹,让真实且自发的情感成为每一刻的动机。

整部电影都游走在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喂奶、缝衣、哄瞌睡,但此行的目的却是卖出怀中的婴儿。

素英被迫卖淫,东洙在孤儿院长大,尚贤离婚负债,在对这个悲惨群像的勾勒中,他再次抛出了自己对“道德”的质疑。

其中,最典型的视角来自裴斗娜饰演的警察。

她和观众一样,是团体之外的观察者,从一开始就给整件事下了判词:

“既然不能养,为什么要生。”

此后,她也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身份上,轻飘飘地给出对素英的评价——“不负责任”“不能理解”。

但随着监视的深入,她渐渐动摇了自己非黑即白的道德观。

这样一群只有厄运,没有恶意的坏人,也许过于天真无邪,也不太现实。

但由女警官出发,所意在碰撞出的,是一个超出简单道德批判的视角。

它需要我们不抱着寻找正义的目的,真正站在底层立场上,重新看待人物的选择。

他们在利益之上萌生的情感羁绊可以是廉价的无源之水,也可以是废墟上升起的纯粹人性。

二者矛盾的自洽,也许就是是枝裕和一直以来延续至今的人性礼赞。

在他的电影中,社会和命运总是残忍的,但日常又都是可爱的。

人物无法回避命运的残忍,同样不能回避日常的展开。

它源于导演本人对生,对生活,对生命动机发自内心的喜爱,一种诚恳又天真的忠诚。

《掮客》剧情层面的直白,更凸显了这一诉求。

片中点缀漫漫公路之行的,是一些闪亮的,甚至有些刻意的小事。

摩天轮上的对谈,熄灯后酒店房间的表白,洗车行里的瓢泼大水都曾以不同的面貌散落在是枝裕和的其他电影中。

让无法享受日常的边缘人获得日常的体验,这是《掮客》“一厢情愿”的主题。

因此,相比于《小偷家族》的复杂,本片中的人物缺乏一种亦正亦邪的暧昧性。

《小偷家族》中的夫妇赡养奶奶是为了她的退休金,在奶奶死后,一家人冷静的埋掉尸体,再取出遗产。

《小偷家族》

而《掮客》中的人物看似是同样地精打细算,但却做出了“完美”的选择,他们只有苦衷,没有阴暗。

在弱化了底层弧光的背后,是导演试图把重点放在一种社会层面的责任感上。

一群悲惨且恶劣的人,在“借”来的孩子和“借”来的时光里,尽情地发挥着对生活的能动性。

这次,在他影片中经常占据主角的“孩子”变得更加重要,襁褓中的羽星像一个最重要的“道具”,不言不语却凝聚着所有的善意。

婴儿在片中童话般强大的力量,隐藏着是枝裕和的忧患。

哪怕在不以儿童为主角的《海街日记》中,弥合上一代裂痕的,依旧是广濑铃饰演的少女存在本身的美好。

《海街日记》

但是,要把怎样的世界交到孩子手上?要把孩子引入怎样的社会?

面对“我的出生是对是错”这样的提问,该如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社会让人失望,那就只能靠人性聊以自慰。

在《掮客》中,女警官所代表的体制和公权,只是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或惩罚或指责,回避制度的失职。

事已至此,那就只能先感谢生命的诞生,去抓住存在主义式的人性时刻。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让片中那些精妙的剧本安排显得目的明确,力度不足。

因为,我们或许能对那些在惨淡现实中,仍然对他人抱有善意的成年人说声“谢谢你的出生”。

但在白纸般的孩子面前,却无法用爱来简单解释那些随着降生,不断叠加的阴暗。

因此,相比于《小偷家族》等前作,《掮客》对这一命题的探讨显得有些简单。

在对“家庭血缘”这一主题的再次讲述上,也是同理。

“家庭”这一概念所指的到底是什么?

是血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还是经济共同体?

这次,故事的矛盾落在了一个意外怀孕的女孩身上。

透过一句“堕胎和弃婴,哪个罪更轻?”的尖锐提问,导演难以避免的简化了生育降落在个体时的处境。

影片把素英作为隐藏的核心动机,让她的个人选择回答如此多过载的问题。

当责任、体制、母职、人性涌上来的时候,她过分瘦小,面无表情的身板几乎就在问“凭什么?”

如果配合着不久前美国取消堕胎权的现实来看,也更耐人寻味了。

很明显,相比于对日常和人性的描绘,李知恩所饰演的素英在“母性”和“母职”间的挣扎远不够剧烈,也不够有力。

生过孩子到底是什么感觉?

片中的每个角色,包括镜头背后的导演本人似乎都隔了一层,我们好像怎么抱也抱不到羽星,他始终在襁褓中面目模糊地悬置在童话里。

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掮客》的异国拍摄当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故事的叙述其实仍然在他最老练的舒适区中。

我们依旧会为这样的美妙温柔所感动,但也作为一个影迷,期待着他稳定发挥之外的惊艳之作。

总之,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看起来了。

毕竟,这仍是今年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