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韩剧创作简直呈井喷之势,主流电视、网大等各种平台轮番上演着新剧。

但要论开年至今,最受关注的一部韩剧,答案一定是3月25日终于上线Apple TV+的《弹子球游戏》(《柏青哥》)。

Apple TV+刚刚凭借《健听女孩》成为首家坐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体公司,这部《柏青哥》则是砸下重金,使用日韩英三国语言,横跨四国制作,也是野心满满。

从开播前释出的卡司就极具话题度。既有手握奥斯卡的戏骨尹汝贞,还有韩剧观众最熟悉的李敏镐,以及几个吊足胃口的新人演员。

此外,最让人好奇的还是无数主流媒体给出的超高评价,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

烂番茄新鲜度从开播前的100%到现在的98%,只下降了一点点,IMDb也是8.5的高分。

国内的豆瓣倒是还算冷静,不过也给出了8.1分。

在外媒的众多好评中,频繁出现了“史诗”“震撼”“感动”等字眼,也不得不让我们把期待值拔到最高,看看是否真的出现了一部高质量的正剧。

大致一看,《柏青哥》的确具有“史诗”潜质。

“在日朝鲜人”这一题材,此前一直缺乏关注,颇为冷门,但实际上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移民身份认同等角度来看,它都有巨大的讲述空间。

再加上本剧所改编的同名原著《柏青哥》也是来头不小。

这部由美籍韩裔作家李敏京撰写的32万字长篇小说,是那一年的现象级作品,还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

作为一本鸿篇巨制的历史小说,本书相当不好改编。

时间上就跨越近了八十年,历经日据朝鲜、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日本泡沫经济等重大的时代转折。

且人物繁多,以女主人公顺慈为轴心,涉及了整整四代人的繁衍生息。

为了吞下原著庞大的信息量,剧集没有采用女主角顺慈出生-长大-衰老的线性叙事,而是用奶奶和孙子一头一尾两条叙事线穿插在一起,来回转换。

第一集的一开始,是1915年日本殖民时期的朝鲜,一个不知名的女人,坐在巫女面前哭诉自己的一生,她连生三子皆夭折而亡,渴望巫女施法祛其生育之诅咒。

我们大概都会冥冥有感,她马上就会怀上一个女娃——顺慈,而这个女孩则会像植物一样扎根了就不放手,开始自己漫长的一生。

另一边时间来到1989年,在人潮涌动,满地黄金的美国,顺慈的孙子所罗门已经在银行身居高位,他西装革履,年轻有为,全然不知失败为何物。

为了升职,所罗门自告奋勇前往日本,负责说服一位不愿出售土地的韩裔钉子户。

只因为这位钉子户和他一样,也是一位在日朝鲜人。

奶奶顺慈在日本生儿育女,开枝散叶,父亲摩撒在大阪开柏青哥游戏房谋生,所罗门则在日本出生长大,从未回到过朝鲜。

于是,开场不过十几分钟,巫女作法的鼓点如波如浪,裹着1989年孙子所罗门字字珠玑的生意经。

诞生和复归的隐喻交织在一起,一种强烈且宏大的宿命感浮现上来,史诗的质感似乎已经显现了。

紧接着就是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音乐波澜壮阔地随着少女顺慈在麦地里奔跑,似乎有什么即将要开始了,一个女孩开启一整个家族的故事。

这么看来,《柏青哥》的开场足够惊艳。在第一集中,双线叙事非常高效且流畅地开启了故事,让观众完全不会有被强制灌输历史的不适。

但紧接着,这样的双线剪辑居然贯穿了整整前三集,画面频繁地在两个时空里跳来跳去。

创作者似乎为了偷懒,直接靠这样的叙述方式省略了不少原著的质感。

对于《柏青哥》来说,它的“史诗感”其实有两个最主要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是如许子东评价《活着》一样,其魅力就在于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很苦,很善良”的国人。

同理,《柏青哥》中以顺慈为代表的在日朝鲜人面对历史无尽的磋磨,本质上也始终靠着诸如真、善、美等等极其简单的价值观顽强地撑了下来。

这也是它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主题,就必须引出在日朝鲜人特殊的历史处境。

也就是所谓的“很苦”,到底有多苦?

在二十世纪初,日韩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随之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时期,日本更是掠夺了大量的朝鲜劳动力,无数朝鲜人被迫来到日本,这辈子也再未回到祖国。

因此,日本对朝鲜人的敌意和轻视可以说是深入骨髓。

像顺慈这样从朝鲜来到日本的一代移民,包括所罗门及其父亲这样在日本土生土长的二代移民都一直饱受着歧视、压迫和侮辱。

日本人还是朝鲜人?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挣扎也紧扣着“柏青哥”这个意象。

熟悉日本影视剧的观众一定不会陌生,基本上每一个落魄失意者的标配就是流连于柏青哥店。

它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弹珠游戏,很有中毒性,将博彩和娱乐合二为一。

玩家总以为自己可以以小博大,通过操纵力度或概率变化把投资翻倍,但结果当然是输多赢少,入不敷出。

在现实意义上,柏青哥就代表着在日朝鲜人。

由于他们不被允许做正经工作,只能经营柏青哥店。久而久之日本百分之九十的柏青哥店都由朝鲜裔控制,制造了大量财富。

这个群体也和柏青哥划上了等号,在当时的日本,朝鲜人就是贫穷、犯罪、卑劣的代名词。

而在一个更深层的意义上,柏青哥和朝鲜人的身份一样,充满了宿命的悲壮。

当你以为游戏途中充满了随机性,每一个弹珠的走向都能如蝴蝶效应般不受控制地倾泻奔逃时,实际上结局早已被店家注定。

同理,每个人物逃离身份认同的无数努力,最终都不过是一场场的徒劳。

可见,在原本的故事中,历史和人物生存的细节充当着叙述的骨架,这也是史诗叙述最常见的方法——时代在场,但几不可察。

小人物从不知道今夕为何年,也不知道如今是哪个时代在高歌猛进,他们只知道苦难来了,我安顿好,这便是生活,从来如此。

但对于电视剧的双线叙述来说,流畅的工业化剪辑的确高效,但却同时失去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细腻真实

而这些东西对于试图对标 “史诗”的创作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

比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闪回,把整体基调从客观的上帝视角变成了主观抒情。

过去和现代餐桌上同样的米饭和泡菜被剪辑在一起,相当粗暴地直奔主题,生怕观众体会不到思乡之情。

而日据时期朝鲜人民的生活也只是泛泛地展示了一下,大部分都是靠人物的对话说出来——时局多艰,女人家的生活多么不易。

我们看不到人物到底是怎么活的。

但实际上原著里大萧条时期的釜山影岛,女孩为一碗小面出卖贞操,老人为了节省口粮悄悄离去等死。

顺慈的母亲杨金见米缸空了,就用豆粉加水做薄煎饼,用卖不动的鱼做香料,这些都是独属于女人的韧性和智慧,它们也远比直白的台词有感染力。

到了现代也是一样,Apple TV+似乎给剧集设定了明确的观众群体,大大削弱了原作中涉及身份认同的内容

剧中孙子所罗门作为三代移民,将银行家的敏锐嗅觉代入生活,从父辈的历史中学会了择良木而栖,他不卑不亢,把那些不可解释的身份问题简化为一门生意。

如果货币流通全球,国界没有意义,那么,我也能成为一个无国界之人。

于是,身份问题在剧中似乎被刻意模糊焦点,这也使得很多观众其实get不到移民群体的真正痛点。

而书中的在日朝鲜人就算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还要随身携带着侨民证,以供准备查验,否则就会被遣返回国。

顺慈的大儿子摩撒看似生性乐天,但同学录上却被写满了“滚回去,朝鲜人,去死!”这样的字眼。

这才是在日朝鲜人的尴尬处境,回不去也留不住,不能爱也不能恨。

大量细节的缺失让剧集频繁使用的双线叙事失去了意义,逐渐有了流水账之嫌。

很多人物还没立住就匆匆下场,比如渔民宋氏和顺慈父亲都比较功能化地推进了一下故事,就马上领了盒饭。

相反像是所罗门的初恋花子,以及牧师白以撒等重要角色,则不做铺垫,没头没尾地就冒了出来。

创作者一定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从第二集开始,剧情的重点就被转移到了少女顺慈与李敏镐饰演的渔商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么做的确大大增加了剧集的可看性,毕竟无知少女和神秘富商的禁忌之恋的确很有张力。

什么渔市上碰碰小手,大石头后面偷偷接吻,再加上新人女演员憨莽清新的气质,以及李敏镐自带的霸总滤镜都颇为养眼。

但无论是对于被营销号标题吸引过来看爱情剧的观众,还是想看史诗正剧的观众来说,似乎都有些货不对板。

它不仅大大削弱了顺慈这个女性的个人抗争,也放弃了很多原著中本值得探讨的内容。

比如这群在日朝鲜人如何从一个既在内又在外的特殊视角,去审视和体会着日本的国民性。

又比如在诸如顺慈等第一代朝鲜人被迫移民海外时,朝鲜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等到第二代移民长大,朝鲜已经分裂为南韩北朝。

远在异乡面对外国人的诘问,他们又该如何分辨并确认自己的国籍?

当然,还未播出就放话“史诗”,难免容易翻车。

但总体来说,从制作到卡司,再到原著加持,《柏青哥》无疑是值得一看的。

无论是在日朝鲜人的艰苦处境,还是东亚国家个人情感与民族认同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境,种种内容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都颇有共鸣。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了。毕竟无论如何,能够正视历史,不卑不亢地表现历史就已经是很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