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铁粉。

并且对于最近上映的那部《尼罗河上的惨案》,实在不太满意的话……

下面这部英剧,也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慰藉。

是的,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一部小众好剧。

它的关键词就是:推理,悬疑,古典探案,优雅的英伦叙事。

本剧的编剧是安东尼·霍洛维茨 Anthony Horowitz,热爱看英剧的人,想必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此前他曾为ITV经典版本《大侦探波洛》系列中的多集担任编剧。而他本人也是一位成功的推理小说家,其作品“少年007系列”在二十个国家畅销。

当然,霍洛维茨本人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成就:他是《丝之屋》的作者。

《丝之屋》是另一部华生与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也是由柯南·道尔产权会唯一认证福尔摩斯新故事。

换而言之,这是唯一一部经过官方认证的“同人”作品。

是不是,他可以说是做了一件让世界上所有福尔摩斯迷,都超级羡慕嫉妒恨的事!!

而假如说《丝之屋》证明了霍洛维茨对福尔摩斯的爱,那么这部《喜鹊谋杀案》则绝对是他献给阿婆的至高敬礼。

这个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一个马普尔小姐故事式的英国乡村里:阳光灿烂,风景如画,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

主角则是一个英国版本的赫尔克里·波洛:他看起来秉性温和,体面,绅士。

但沉默寡言的外表下,是一双好奇的眼睛。作为一个大侦探,他永远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对于任何哪怕最微小的罪行,都有着最敏锐的嗅觉。

案件发生在一栋豪华而古老的男爵府邸里。

第一名死者,是男爵府上的女管家。她从高高的台阶上摔下来,摔断了自己的脖子。

但镇上的人都谣言是她的儿子害死了她:案发前一天,母子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几天后,男爵也死在自己的府邸里。

死状更为凄惨,他直接被人砍下了头。

这一次,嫌疑人就更多了:他的妻子、他的妹妹、府上的园丁……似乎所有跟他认识的人,都有非常充足的杀人动机。男爵性格孤僻冷酷,树敌无数。

两宗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案件。在看似平静的村庄里,人人各怀鬼胎。

每一张看似无辜的面容背后,都藏着谎言。

首先声明,本文不涉及结尾的剧透,家人们可以放心阅读。

另一个好消息是——

以上这些乡村谋杀案的内容。

几乎。都没有。出现在《喜鹊谋杀案》的第一集。

是的。

实际上,这才是这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

单看第一集的话,前十分钟甚至会以为自己走错片场:这真的是一部侦探剧吗?!

开场背景,现代伦敦。

女主角,一位功成名就的编辑,优雅,干练,时尚得能做伦敦穿搭博主。

和所有的职场女性一样,她面临着事业和感情的矛盾:她是野心勃勃的女性,伴侣却毫无事业心。

老板即将提升她进管理层,但她的男朋友,一名平平无奇的私立学校古希腊语老师,竟然想要劝她和自己一起回希腊,开旅馆养老。

等等。

这和谋杀有任何关系?

一直到第一集末尾,故事内核的悬念,才终于揭开面纱:

编辑所负责的畅销作家,最新作就是这部《喜鹊谋杀案》。整个出版社,所有人都靠这本书吃饭。

但作家寄来的样稿里,并没有案件的大结局。

而作家,死了。

写谋杀小说的作家被谋杀。

看完第一集,你会赞叹这个故事的典雅与精巧。

但问题是,多少人会坚持到这里呢?

某种意义上,《喜鹊谋杀案》是一个不符合现代创作逻辑的电视剧。

首先,这部剧里没有明星。

两位男女主角,平均年龄超过60岁;如果你常看英剧,会觉得他们是很亲切的熟面孔,黄金配角。但,仅此而已。

可能唯一的八卦是,女主角莱丝利·曼维尔的前夫是加里·奥德曼。

这部剧的节奏当然也不快。

温吞,娓娓道来。一直到40多分钟后,观众才终于见证了第一宗死亡。

对于习惯了倍速和短视频的现代观众,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但,另一方面,假如你和我们一样,是侦探小说的忠实读者,看到这里反而会会心一笑。

在一部古典作品里,死亡从来不是立即发生。前奏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享受那种案件发生之前,暗流涌动的气氛;正如我们享受案件本身。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特点:浓郁的怀旧感。

无论是侦探小说本身,还是女主角所在的出版业,都在走向夕阳。

从第二集开始,故事开始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

小说《喜鹊谋杀案》里,侦探在寻找凶手。

而在现实里,编辑也在寻找《喜鹊谋杀案》的最后一章。

但请注意,编辑并不在乎作家的死是谋杀还是自杀,也不想查探真相。她只是想找到遗失的手稿,从而挽救自己的事业。

这同样也是一个怀旧的隐喻:在现代,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侦探。

双线并行是本剧最大的看点之一。

两宗案件,双重悬念,现代和小说的互文,让这部剧的结构变得更精巧、更有新意,也更引人入胜。

尤其迷人的是,虚构和现实,始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双重人物甚至于多重人物,也构建出了一种迷人的镜像关系。

在故事的最开始,我们不难发现,编辑和死去的作家之间,其实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他们都是性格冷酷的事业型人格。他们都和兄弟姐妹关系疏远,在家族里是众叛亲离的一人;甚至于对待亲密关系,也如出一辙的冷淡。

作家找了个年轻的小男妓做情人,而编辑的男友则是一名性格温和的古希腊语老师。他们都只希望自己的伴侣能提供情绪价值,并且召之即来,挥之即起。

而这亦是侦探小说的迷人之处:在死者身上,扮演“侦探”的人,总能看到某一部分的自己。

罪恶是一面镜子。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逃离。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编辑同样也发现了:作家身患癌症,这可能会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本书。

因此,他将所有自己认识的人都写进了书里。

作家观察、聆听、探寻身边每个人的人生故事,悲惨的、不幸的、猎奇的……他像一个沉默的、蛰伏的「侦探」。

但这么做,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他将它们原原本本地写进了《喜鹊谋杀案》里。

他榨取了、偷窃了所有人的生活,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是作家玩的一个恶劣的游戏。他让身边的所有人,他的姐姐、他的妻子、他的情人……都因自己的书,而陷入了痛苦。

于是,在此层面上,死去的作家,和小说中被谋杀的男爵一样,变成了最“完美”的「受害者」。

他冷酷,卑鄙,不近人情,众叛亲离。

所有人都要为他的死拍案叫绝。

这也让整个故事的悬念变得更为丰富。

为什么小说的最后一章会消失?是被谁拿走了?

毫无疑问,只能是杀死作家的人。

小说的谜底里,也藏着现实的真相。女主角苦苦寻找的小说最后一章,是最重要的证据,所以凶手才急于毁掉它。

两宗谋杀,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互相渗透,互为表里。

作家、侦探、死者……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想问,这个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主角,是否还能扮演另一重身份。

答案是,yes。

作家的最后一层身份,是「凶手」。

而他谋杀的人,正是自己笔下的那位大侦探。

现实里的作家患有癌症,不久于人世。

所以他决定让书中的侦探,同样也患上绝症,身体日渐衰弱。

这么做,只是出于感伤吗?

并不是,这是他蓄谋已久的报复。

实际上,这位富有的畅销作家,一直都很讨厌自己的侦探。

因此他的野心从来都是成为一名严肃文学作家,而并非只是“侦探小说作家”。他更关注战争、哲学、人性……而不只是案件的谜底。

但很遗憾,每一位读者都热爱他笔下的大侦探。他靠着这一整套侦探小说,功成名就。然而这些钱和名,对他而言,都不值得骄傲,反而是种耻辱。

这也是隐喻:作家并不一定会爱自己笔下的人物,侦探小说家尤其如此。

柯南·道尔试图杀死福尔摩斯。

波洛、雷恩……每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侦探,都有拉下帷幕,退出舞台的一天。

作家创造他们,最终也要「杀死」他们。

在此层面上,《喜鹊谋杀案》,既是侦探类型,也是反侦探类型的。

这个时代还需要侦探小说吗?

或许,创作这个故事的人,也和我们一样深陷困惑。

无论谜底设计得多么精巧,作为观众的你,很难还有真正被震惊的时刻。

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打开新闻,编剧都写不出的剧情,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轮番上演,能刷新你的认知下限,令你瞠目结舌。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畅销的推理小说,几乎都是日本的社会派小说。

既然一个案件,不能再令观众震惊,那就令他们产生共鸣。

在社会派小说里,诡计不再重要,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时代,是我们自身。

可是,本格推理的魅力,就这样被时代所遗忘了吗?

我仍然迷恋《喜鹊谋杀案》里,某种只属于旧时代、怀旧的氛围。

那是另一个世界:古典,文雅,井然有序。

破案就像日升月落那么确定。

而侦探永远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最后一集里,编辑和侦探,解决了各自的谜题。

他们在虚构的空间里,向彼此告别。我们都知道,她并不仅是在向一个书中的角色告别,也是在向一本书,甚至于一个时代告别。

那一刻是如此感伤,也如此熟悉。

很久以前,挑灯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兴奋,激动,却也怅然若失。

打开一本书,就是跨入一次冒险,一次逃离。

合上书页,又要回到苦闷的现实世界。

但,那样的体验,也已是很久以前。